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部分文物古建让位地产开发 变身别墅餐馆遭毁

发表于2011-10-05

最近在部分省市调查发现,文保单位让位地产开发以及变身别墅、餐馆并非个别现象,文物古建正被经济利益所裹挟,其保护状况令人担忧。

莲园面积仅剩不到六分之一

在北京朝阳门南小街楼群的夹缝里,有一处阴暗的平房小院,系清代私家园林“莲园”。据北京建筑学会古建园林《北京现存明清宅园调查报告》记载:莲园面积原本3600平方米,院内有游廊、花厅、水池、亭榭,叠石林立、曲径通幽,是中国传统文化在造园艺术中的代表,有很高的鉴赏价值。

然而,记者日前走进莲园,发现门口杂草丛生,里面正进行大规模施工,古房舍被拆得面目全非,原有汉白玉雕刻被砸得只剩躯干,假山仅剩断壁残石,园中植物被砍秃,水池早已干涸,里面堆积着大量的水泥板、沙石等工程材料。往里走,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帐篷旁立有一块石碑,上面刻着“区文物保护单位”。

的居民对记者说,由于私搭乱建和拆迁征用,莲园遭多次改造,目前仅剩不到500平方米,其中的几个院子早就是私产了。北京民间文艺家学会理事包世轩等古建认为,建在北京旧城内的私家园林实属罕见,而现在的莲园毫无造园章法、原貌尽失,实在令人痛心。

发表于2011-10-05

文物产权归属不明晰

最头疼的是文物产权归属的问题。据中国文物学会文物的鉴定委员会副会长张宁介绍,目前我国文物古建被用于商业开发有两种形式:一是“公家的”,如故宫、避暑山庄、美龄宫等直属于政府部门或被政府部门占用的文保单位;二是“私人的”,如因历史遗留问题被企业和居民占用,或被某些经营者租赁的使用。

张宁以莲园为例分析说,区级文保单位内建筑房屋的产权属于谁?房租收入归谁?将公共文化资源租借给集体甚至个人使用的合法途径是否有章可循?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究。

发表于2011-10-05
上一页|1|
/1页